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胡杨树下的归乡课——若羌实习生的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27  查看次数:

胡杨树下的归乡课

——若羌实习生的育人实践

我是邢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2级3班的张清坪, 三年前从塔里木河畔到燕赵大地求学如今再赴家乡的春天之约2025年2月27母校若羌县第一小学报到,从此开启了我的实习生活。重新走进这承载着童年记忆的校园感慨无限。四月的若羌,昆仑山雪水正漫过塔里木河故道,我站在学的操场上,看着胡杨枝条抽出新芽不知不觉已经实习两个月了。如今,作为学校的实习教

兼德育处干事,我在胡杨树下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归乡课”。

一、德育干事的“双重视角”:用新眼光打量故乡的教育土壤

初入德育处,我便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既要守护校园的文化根脉,又要为孩子们打开向远方的窗。作为土生土长的若羌人,我熟知这里的每一缕风沙都藏着楼兰往事,每一颗红枣都凝结着绿洲文明;而在邢台求学的经历,又让我看到了内地校园德育的创新模式。这种“双重视角”,让我在德育干事岗位上多了份独特思考。

德育的工作看似琐碎,但却有着关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小到每课间到学校活动场地照看学生,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课间活动,大到学校里组织大型活动时,参与策划与布置。

 

学习雷锋的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参观了楼兰博物馆,当大屏幕上闪过万亩枣花如云的画面时,维吾尔族男孩指着画面惊呼:“那是我家的枣园!”我笑着说:“你知道雄安新区吗?”我将两处地区进行对比他们解了“戈壁绿洲”与“华北明珠”的生态智慧。在思政课培训活动中,我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维吾尔族小朋友表演的都塔尔曲目,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二、语文课堂的“双向奔赴”:把戈壁装进课本,将远方带入教室

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课文《北京的春节》时,我感受到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在课堂上,学生们领略北京庙会的热闹、腊八粥的香甜,又拿出若羌红枣,讲述春节时戈壁小城挂起的红灯笼与四面萦绕的枣香,让学生明白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虽然所区别但其中承载的对家族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却是一脉相承的时常给学生们讲述我在课余时间去北京游玩的场景,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首都北京的无限向往。

讲《为人民服务》时,结合河北与若羌的对口支援故事,学生讲述援疆干部扎根戈壁、服务群众的事迹。在学生们心中,“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时代精神,在若羌这片土地上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课本成了连接戈壁与都市的桥梁,教室化作眺望远方的窗口,当若羌的风沙与北京的雪、河北的风在课堂相遇,孩子们眼中的文化,便有了更辽阔的模样。

三、胡杨年轮里的成长:在熟悉的土地上重新“扎根”

每天早晨路过校园里的百年榆钱树,我都会想起小学时和同学们在树下跳皮筋的时光。如今作为实习教师,我常在树下遇见捧着作业本的孩子。那天傍晚,我像往常一样经过榆树下,看见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抱着课外书在看,嘴里念着:“阿帕说,胡杨落叶要埋在树根下,就像她把葡萄干藏在陶罐里,等着远方的客人来尝……”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校长说的“让教育像胡杨一样扎根”。这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在触摸家乡的纹路中,自然生长出对土地的热爱。这或许就是我这场归乡实习的意义:在熟悉的土地上,用新的视角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故乡与远方的桥梁。

结语:待胡杨金黄时,我想这样告诉世界

窗外的胡杨树正在抽枝展叶,再过五个月,它们将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金黄。这段还未结束的实习时光,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片生养我的土地——它不仅有大漠孤烟的壮阔,更有无数双手在戈壁里种出绿洲的坚韧。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之一,如今能以教师的身份回来,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光,突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像胡杨与绿洲那样,在岁月里彼此滋养。

当秋风再次吹过楼兰城,我希望能带着孩子们的心愿重返河北,告诉更多的人:在祖国最西端的戈壁滩上,有一群像胡杨幼苗一样的孩子,他们皲裂的眼眶里,盛满整个昆仑融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