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杏坛:教育理想照进现实
2025年2月14日,在指导老师穆廷云的带领下,我正式到邢台市第二十三中学报到,开启了为期16周的实习。如今我以实习教师的身份重返母校,感慨颇多。漫步于春意渐浓的校园,昔日读书时的翠柏依然挺拔,新建的智慧教室却已配备希沃智能白板。在刘云波书记与王永晓校长的擘画下,这所承载我九年青葱岁月的母校,正以智慧校园的新姿焕发勃勃生机。
青蓝工程签约仪式上,任琳导师赠予的《语文教学艺术论》扉页上题着“教然后知不足”,恰如春夜细雨,浸润着我的教育初心。
负责对接实习生工作的是李校长和刘主任,他们都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教师。我们报到的第一天,也是学生们开学的第一天。初一和初二年级按计划组织开学测试,实习生也被安排了监考任务。我被分到初一年级监考,监考任务使我更快地熟悉了学校和学生情况,我还帮忙承担了生物学科的阅卷工作。
二、躬耕教苑:教学实践的全方位体验
(一)角色转变三部曲
2月17日周一,二十三中举办了河北师范大学和邢台学院实习生的见面会。
见面会上,我主动选择顶岗实习,被安排到初一年级,负责本学期初一(3)班和(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接替即将退休的郭老师的工作。手捧《教师专业发展手册》的瞬间,我真切感受到从师范生到教育实践者的身份蜕变。
在李校长、刘主任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岗前培训、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成长阶梯。
(二)教学实践全流程
我负责初一(3)班和(4)班的语文课,两个班每周共10节课的教学课时。上课之余,我常去听初一年级其他语文老师的课:比如初一语文教研组组长张竹筠老师的课,当然最常听的是我的实习指导任琳老师的课,因此也成为初一(9)班和(10)班的常客。
上课前最重要的环节是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仔细阅读课本、教参,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先把教材吃透,借鉴教参安排的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来撰写我的教案,同时参考课时练的习题设置课堂讨论题,教案基本成型后,再参考网络上的优秀课件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教案和教学课件制作完成后,我积极旁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学习借鉴优秀老师的课堂:包括课程衔接过渡的处理、课堂整体纪律的把控、学生思维的引导等等。听而后思,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打磨,将修改后的教案交给指导老师,请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才算真正备课完成。
这4周我共听了13节课,包括10节常规课,3节公开课,并在听课记录本上详细做了记录。这4周我共撰写了14篇教案。
课余时间,我批改学生作业、督促学生及时订正作业。我将语文作业分为抄写作业、背诵作业和读书笔记作业三类,抄写作业和背诵作业要求全员完成,读书笔记作业主要针对班级语文前20名同学。两个班共113名同学,语文作业我坚持每天全批全改,每次批改作业都会标好日期写清评语,优秀者加分,不合格者扣分并重写。借鉴任琳老师的做法,我在两个班级内实行了语文量化考核制度。
(三)专业发展多维路径
每周三的语文教研会成为专业成长的饕餮盛宴。除第四周因为学生月考、阅卷时间紧张外,前三周都进行了教研活动,我一共参加了三次教研会,在会上同其他语文老师进行交流,就自己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第三周周三,语文教研组组织集体教研活动,全年级语文老师一起旁听了初一年级张竹筠老师的作文课和初三年级的作文公开课,下午聆听了闫喜斌教授的AI赋能讲座,闫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在AI赋能语文教学的前沿领域打开了新视野。
三、育人实践:教育智慧的淬炼升华
通过4周的实习,我总结出多听、多学、多问、多练八字致胜法宝。
多听就是多听课。除了听线下老师的真实授课,还要多听网上的优质微课。学会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做好听课记录,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重难点突破方法等,并想办法借鉴到自己的授课中去。
多学就是多学习。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尤其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学校学到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比如课程的设计方法、学生的管理方法,要用心学,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教师请教。
多问就是多提问。听课期间要及时记录疑问,课后要及时向授课教师提问,有疑问才能有成长,要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有心人。
多练就是多练习,要在听课、学习、提问的基础上去练习、去实践,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磨练自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将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四周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成为传统文化的摆渡人,更要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航者。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我将继续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心”的理念,向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目标笃定前行。
指导教师:穆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