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院系新闻
转自中国教育报刊登文章:品味经典 照亮远方——记河北邢台学院教师尹雨晴
发布时间:2025-04-30  查看次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邢台学院《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尹雨晴和同学们吟咏《诗经》名篇,共同叩问千年时光,品味经典奥妙。教室里书声琅琅,雅韵悠长。

多年来,河北邢台学院教师尹雨晴手不释卷,不仅自己沉醉在读书灯下,更为学生、为社会点亮一盏又一盏读书灯。日前,在国家语委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24典耀中华主题读书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尹雨晴入围名师优读案例。

创新形式,点燃一片丹心

刀郎歌曲《花妖》里褐衣红’‘腰上黄是什么意思?”“古代大美女嫦娥的真身是什么?”“西王母最初是什么样子?在邢台学院文学院,每当尹雨晴老师在课上抛出各种花式问题,总能让学生们兴奋不已,课堂上立刻充满热烈的讨论和欢快的气氛。

古代文学在很多学生眼中就是一座高山,如何让他们轻松逾越?尹老师的一大法宝就是善用生活这汪活水。她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捕捉到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关注点,然后用这种朋友圈式的开场白引爆课堂。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段子秀,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内容,这种轻松欢乐的教学风格俘获了万千学生的心,甚至吸引外校的学生前来蹭课

多媒体教学如今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标配,但尹雨晴的多媒体有些另类:巧用电视剧。

讲到赋诗言志这个诗学概念时,她先给学生们播放了电视剧《芈月传》中黄歇用《关雎》向芈月表白,芈月则回赠一枝梅花的情节。随即,她抛出问题:芈月为啥要送梅花呢?就在同学们感到困惑不已时,尹老师揭晓了答案:这枝梅花代表了诗经中的《国风·摽有梅》,尽管芈月没有明言,但她的回答全在这首诗中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赋诗言志。

诗经本来就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出来的文学,只有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让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尹雨晴说。

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宁静优美的牛尾河畔、充满历史氛围的直隶四师旧址里......课堂之外,尹雨晴善于带着自己的弟子探索阅读的多种打开方式

暮春三月,她和学生在和煦阳光中拥抱经典;新年晚会上,师生借助《鹿鸣》,再现古时加冠之礼的庄重;河北省儒学年会上,她又与学生吟诵起《南有嘉鱼》,呈现先民的欢宴之乐。

从曾经的拦路虎到如今的可人伙伴,古代文学逐渐在学生心中芳华绽放,成为心中温暖的一束光。

师生共读,吹皱一池春水

读了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大家有什么感想?每周五下午,尹雨晴都会与学生分享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心得。这已是邢台学院文学院 师生共读活动的常态。

2021年,在尹雨晴努力下,师生共读被本校文学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求,每个老师每届要带10名学生,持续五个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师生共读一本书并见面交流读书情况、打磨读书报告。此方案意在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的文学研究思维。

正如尹雨晴所预见的那样,这项活动成效显著。

一个学期后,学生们在读、记、写、讲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一年之内,他们在《邢台日报》《散文百家》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优秀读书报告和心得。

不仅如此,2023年,她指导的学生霍立泉在华北五省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学生沈乾雨曾连续两年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诗教中国比赛,均获全国优秀奖。在尹雨晴老师的鼓励下,沈乾雨还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并立志今后要像尹老师一样推广经典阅读,为自己的学生传道受业解惑

推广阅读,氤氲一城书香

尹雨晴不仅在校园里用心精酿书香,还走向社会,把阅读的良辰美景展现给更多公众,影响更大人群。

除了经常光顾邢台市的图书馆、新华书店和博物馆推广阅读外,每年423世界读书日这天,尹雨晴都会在多个平台和单位进行演讲、开展讲座,倡导大家阅读经典好书,建设书香邢台。她还在平常积极在邢台市及各县市区的多所中学、企事业单位举办读书讲座。仅近两年,就已先后举办30多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

时代发展,阅读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尹雨晴紧跟潮流,利用电视台、抖音、微信视频等多媒体平台来推广经典阅读。

她曾在邢台电视台的《先生请讲》节目中,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观众讲解《诗经》,在邢台市掀起了一股《诗经》热;曾参加我是讲书人大赛,讲述《诗经》、推荐《左传》、解析《史记》、朗诵《论语》,她的讲书视频片段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已达到51万人次;她录制的《闲话腊八》视频被学习强国”APP选用。

无论是通过书页翻动,还是透过屏幕滑动,抑或通过耳机聆听,尹雨晴总能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将那些传世巨作的情感与风貌、历史与思考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尹雨晴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能像《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的样子,对弟子循循善诱,用阅读点亮一个个生命,打造郁郁乎文的动人景象。

她说,这就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任宾 刘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