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9 日上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邢建昌教授受邀莅临邢台学院,在致用楼表演一厅为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专业师生带来题为《意象与审美创造》的思想盛宴。
作为河北省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军人物,邢教授深耕美学、文艺理论及当代文化批评领域多年,其著作《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转型》《文艺美学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讲座伊始,邢教授以个人学术成长轨迹切入,回溯 80 年代“美学热”浪潮中,青年学子捧着李泽厚《美的历程》彻夜研读的激情岁月。“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学,而是破解现实困境的精神钥匙。” 他指出,审美活动在艺术创造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学作品的审美形象如磁石般召唤着读者的情感与想象 —— 以《红楼梦》林黛玉形象为例,其兼具理想主义的诗意光辉与现实主义的悲剧色彩,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人类对完美的永恒追寻。

在剖析《肖申克的救赎》时,邢教授揭示艺术的哲学深意:当安迪在雨中张开双臂承接自由时,银幕建构的“不可能的自由”意象,实则是用审美想象刺破现实枷锁。“现实主义赋予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想主义则点燃超越现实的火种,二者需在审美创造中达成动态平衡。”
邢教授以苏轼“千里共婵娟”为例,阐释月亮如何从自然天体升华为承载思念的文化符号。他强调,“审美对象是客观物象与心理建构的结晶。”意象的本质是“心灵的投射”,如影视镜头中反复出现的“落叶”可象征时光流逝,“灯塔”常隐喻希望指引。这种审美建构能为现代人构筑精神家园,抵御物质丰裕下的心灵流浪 —— 正如缺乏审美维度的生活,恰似失却罗盘的航船,即便满载货物仍在精神海洋中漂泊。
在互动环节中,针对戏剧影视专业师生提问,邢教授特别强调:“影视艺术是意象的视觉转译。” 他以《教父》中反复出现的“橙子”意象为例,解析道具如何成为隐喻权力更迭的叙事密码。这番洞见让 2023 级影视专业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镜头语言的深层逻辑,藏在审美意象的编织中。”
文学院院长范爱菊最后总结说:“邢教授的讲座如同一束光,既照亮美学理论的深邃星空,又为我们在功利现实中点亮前行的烛火。当影视创作陷入流量思维时,正是审美理想让我们记得:镜头该对准人性的光辉。”
这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讲座,不仅为跨学科融合提供美学方法论,更让师生领悟:当“千里共婵娟”的意象穿越千年,当银幕光影承载人类对自由的永恒向往,审美创造始终是我们超越现实、建构精神家园的生命实践。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让美学智慧赋能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