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科研与教学水平,文学院组织召开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暑期学术交流分享会。活动设“学术研讨”“教学培训”两大板块,通过分享暑期参会经验,凝聚团队智慧,助力青年教师提升科研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优化。
一、学术研讨:拓展视野,注入科研新动力
多位青年教师结合研究方向,分享语言学、文学理论、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学术会议见闻与思考。
颜泽钰、刘诗梦老师参与天津举办的河北省语言学会(2025 年)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分别发表《邢台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古时期“的”字词汇意义及用法功能的考察》报告并获好评。分享会上,颜老师重点介绍学界在 AI 数字技术、跨学科合作于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尤其在语料分析、处理与解释领域的实践,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新思路。
高邢生老师参加安徽阜阳 “建安文学与魏晋风度暨第六届‘世说’学术研讨会”,发表《今世说对〈世说新语〉的承变及语境制约》报告,研究成果获学者认可。其重点分享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王世懋的“世说学”命题与实践》、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东晋南朝谢氏之经学》等大会报告,指出此类报告兼具经典文献深度考据与文学思想现代解读,传统学术考据与当代文化研究方法论的融合思路,为青年教师提供借鉴。
王亚茹老师分享山西太原“博雅大学堂——第十三届高等院校语言学课程高级研修班”内容,介绍陈保亚教授《田野调查与语言理论的实证研究》、彭睿副教授《语法化研究:理论方法的回顾和前瞻》、刘街生教授“简化理论、重视操作——从语法部分谈黄李本《现代汉语》的编与教”、董秀芳教授“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等报告。这些报告从多视角切入汉语方言学研究,融合传统描写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为青年教师提供研究新方向。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充分交流,一致表示通过分享拓展了学术视野,明晰自身研究与其他学者、学科的关联及差异,为后续科研注入新动力。
二、教学培训:聚焦能力,探索教学新路径
聚焦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培训,参加各类高校教师培训、课程培训的青年教师依次发言,围绕课程思政、课程设计展开深入讨论。
赵培宏、刘诗梦老师参与北京京津冀蒙本科高校“润德启智—课程思政大讲堂”,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并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分享课程思政实践进路,包括融入核心要素、顶层设计与理念引领、内容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入、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浸润与环境营造、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及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为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提供新方法。
张毅老师参加大连“新时代大学语文/写作课程与教材建设交流会”,重点介绍数字人文时代师范生写作教学实践探索。针对师生比过高、传统教学适配性不足、学生被动接受、AI 写作伦理等问题,提出小班化改革、增加面批环节,创新“线上诊断 + 线下实践提升”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师范生需求,增加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视频分析,设计论文写作模块化训练,为青年教师完善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交流环节,参会教师讨论热烈,一致认为分享会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还提供了新技术赋能教学的路径,对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助力显著。
此次暑期学术交流分享会,既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与反思的平台,也增强了文学院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与创新力。青年教师普遍反馈,两天的集中分享不仅梳理了暑期所学,更在交流中激发了科研新灵感与教学新思路。未来,文学院将持续推进学术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