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院系新闻

Current position: 首页 -> 院系新闻 -> Content

实习之星——沈乾雨

Time:2024-05-10

“金光照亮求学梦,华章谱就奉献歌”每每驻足于邢台市第十九中学教学楼门口的对联前,我似乎总能看到先生们赤子心肠、肝肺冰雪,引领莘莘学子跋涉书山学海,携着青灯黄卷,踏着古老的弦歌,抱薪行于漫漫岁月。那书箧里亮着的,是人间文心的灯火和桃李成蹊的光芒,为后来者传灯。

十九中的语文课堂,总是充满无穷的智慧和灵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文学修养使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实习期间,我时常观摩学习,收获颇丰。如赵晓霞老师《老山界》一课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对课文文本的深刻解析让学生为长征精神深深感动;李更旗老师《“的”“地”“得”用法规范》通过展示学生习作,巧妙地营造语境,同时强调引导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方法上的意趣性;李囡老师《紫藤萝瀑布》一课,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向文学更深处漫溯,完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深入课堂,我能够充分学习老师们对知识点的处理、对教学常规的落实、应对课堂问题的教学机智,自觉受益良多。

为了在实习期间取得长足进步,我认真做身边老师的倾听者,取法其上。在与老师们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习到老师们处理教材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技巧,怎样在教学与考试、素质与应试中找到平衡点,了解教师的成长故事,学习如何厚积薄发、如何把握机会、如何自我磨砺。而通过集体备课中的常态交流,我更加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凝望远方灯塔的姿势,而是依靠根植于真实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此外,我也常观摩实习伙伴的课,一起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实习工作中,我明白教学并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在不断地研磨中慢慢精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的过程是自我修炼的过程,是夯实内功的过程。在准备《向〈土地的誓言〉学习故园书写》一课时,我不断向李更旗老师、赵晓霞老师请教,积极听取同伴意见,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而后,在初一年级1班、2班、3班、4班及14班反复试讲并进行调整,不断反思重难点是否突出、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环节流程是否符合逻辑、预设情境是否充分……在反复的备课、试讲、推倒、重来的过程中,我不仅实现了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更能收获观念的更新、教法的转变。最终,本节课获得指导老师一致赞誉。

教育实习的过程是理论学习的检验与升华。在实习工作中,我立志做一名“成长型”教师,更应时常阅读教育经验类书籍。读帕克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时时警醒我不要将教学降格为技术,在心灵深处找寻对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善;读杨林柯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深刻感受到普通一线教师的良知与担当……这类书籍是教育智慧与教育日常的水乳交融,引导我以教育人的眼光观照生活,更能在生活中发现教育的诗和远方。另一方面,我时常全面深入地省察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提炼,最终将其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灵魂,努力寻找教育生命个性痕迹,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自觉。

在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之余,我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参与趣味运动会、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特色活动、主持第34届“雏凤杯”作文竞赛现场决赛、参加市教育局经典阅读教师主题演讲比赛,且在学校公众号上发表《恰同学少年,“锋”华正茂》《桐花万里,雏凤清声》《循春闻木铎,齐心耕教坛》等数篇新闻稿。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记得当下时光,我正从学生年代走来,又与正值青春的学生相遇。

我无比珍惜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无比感谢实习学校及文学院老师们的精心栽培,今后我将愈发坚定地立于三尺讲台,带着习得的知识与情怀,做书山一去的灯,做学海前行的塔,揽见万顷星海,为岁月的相遇留下微芒。

Previous:助推海外实习基地建设 开启育人新篇章——文学院教师赴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学习交流

Next:实习之星系列报道